首页 > 小说资讯 > 正文
刺客列传是悲剧吗「刺客列传专诸」
发布时间:2022-09-23 13:18:07 来源:2022-09-23 13:18:07 A+ A-

在齐国往来的人流中,有一个人快步地走着。他很自然地走到街边一个卖肉的铺子里,然后很快又从门里出来,什么也没买。

然后,没过多久,他又很自然的,融入到了人流之中。

肉铺邻居早就熟悉了这个人,因为,他已经来了很多次。

他叫严仲子,本是韩国的公子,可惜,他与韩国国相侠累有嫌隙,又害怕侠累报复,所以,他选择了深夜出奔。

走的是身体,但留下的是一颗不服的心,所以来到齐国后,他决定,找人刺杀侠累。

而他要找的人,是一个屠夫。

01 幕后主谋严仲子 得到了什么

屠夫,叫做聂政。

他也是逃到齐国的,不过,与严仲子不同的是,他是杀了人来这里避仇的。而且,他还有亲人——他的母亲和他的姐姐。

所以当严仲子找到聂政时,心中有牵挂的聂政,犹豫了。

为了让聂政回心转意,严仲子找过聂政很多次。

聂政

有一次,聂政终于同意可以和他一起饮酒了。喝到畅快处,严仲子又拿出百金,送给聂政。

聂政在大吃一惊后,坚辞不受。理由很简单:“家中尚有老母亲。”

严仲子则趁机摊牌,他说:“我有个大仇家,为了躲避他,我只能四处流浪,有人说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。不过今日,我就是单纯送给你一些礼物,没有其他的要求。”

后半句,当然是套话,所以,聂政仍然是坚决不接受他的礼物。

严仲子再给,聂政再拒。最终,严仲子行了比较正式的宾主之礼,然后黯然离去。

应该说,严仲子是个执着的人。但他的这种执着,是报私仇、泄私愤的执着。

在政治斗争中,我失败了;但在生命上,我要赢了你,实在不行,我就杀了你。

这样的人,现在也有。

在公事上,我输给了你,但在私事上,我要报复你,哪怕牺牲掉别人。

至于我自己,我还要好好的活着呢。

这是失败者的逻辑。

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呢?

严仲子

严仲子的执着,还是有了回报。

聂政的母亲去世之后,他找到了严仲子,决定替他卖命,理由也很简单,因为曾贵为卿相的严仲子,很是看得起他这名地位低微的屠夫。

是的,聂政很感动。

此后,聂政成功刺杀了侠累。而作为刺客,聂政用毁坏自己的面容的方式,隐藏自己的身份,以保护自己的家人。

然后,从容自尽。

为了弄清楚,这个毁坏面容的刺客到底是谁,韩国将聂政的尸体,暴于街头,悬赏千金,求问身份。

令人没想到的是,来认尸的,是聂政的姐姐聂荣。为了让聂政的大名,名留青史,她来到了韩国街头。

在讲述了聂政的“酬报知己”的义行后,聂荣选择了自杀。

就这样,聂振和聂荣姐弟两人,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
悲壮的故事,让同时代的人,为之赞叹流涕。然而,严仲子去哪了呢?他,再也没有出现过。

不知道,严仲子对于这样的结果,作何感想。他的仇报了,情绪上获得了满足,但然后呢?他获得了什么呢?

是的,有时候,我们可以不问自己得到了什么,但凭什么牺牲无辜的人?

《刺客列传》中,刺客曹沫劫持齐桓公,为鲁国收复了几座城池;刺客专诸刺夫差,公子光成为吴王;刺客豫让,自己就是自己的幕后主使,刺杀失败后,他获得了名与满足。而,聂政刺杀侠累,作为幕后主谋得严仲子,最后得到了什么呢?

失败者,总是在做无意义的事。或许在他们看来,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吧,这是失败者的逻辑。

当然,持有同样逻辑的人,还有荆轲刺秦的幕后主谋,燕太子丹。

他,不仅没有得到什么,失去的还更多。

02 幕后主谋燕丹 失去了什么

太子丹对于秦王嬴政的不满,不止是因为国仇,更因为私怨。

燕太子丹和嬴政,少年之时都在赵国当质子,算是旧相识。太子丹理所应当地认为,当了秦王的嬴政,应该会念及这份旧情。

然而,他错了。

后来太子丹作为燕国质子,来到了秦国。这一段日子里,他并不开心。因为昔日的好友嬴政,对他十分的冷淡,甚至可以说,特别的不好,或许是看不起这个故人吧。

司马迁说,嬴政“遇燕太子丹不善”,燕丹的反应,则是怨恨。从这里,我们能看到什么呢?

嬴政会根据外界的变化而变化,如今自己已经是秦王了,不再是那个和燕太子丹一起和泥的小朋友了,而燕国也是他虎视眈眈的目标,他当然要摆出架子,当然不能像小时候一样,再那么和颜悦色的对待燕丹了。

可是燕丹,却不这么想。你就应该是当年的你,我还是当年的我,你少给我摆臭架子。

这两种观点,不分对错,但,却能把人,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。

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,也很多。比如曾经的同事,成了你的上级,你该怎么对待他?要和燕丹一样吗?当然不能,人要随着地位的变化,而有所改变,不是要你去逢迎,但最起码的礼貌,应该遵守。

侠客

然而,燕太子丹,没有这么想,愤愤不平的他,带着自己的怨恨,逃回了燕国。

而且还把这笔仇怨,深深地埋藏在心底,发誓与嬴政势不两立。

但是燕国国势衰微,秦国又蚕食诸侯,别说报仇了,就算自保也力所不及,燕太子丹很是苦恼。

到这里,私仇与国恨融在一起,变得公私不分了。

这比严仲子更可怕。

他的老师鞠武劝他说:“奈何以见陵之怨,欲批其逆鳞哉!”不要因为自己的怨恨,惹恼了强秦啊。可见,他的老师是知道太子丹的私心的。

太子丹,不听。而且还收留了从秦国逃过来的樊於期。

鞠武再劝:“你收留樊於期,真是不顾国家之大害啊。”太子丹不听。他难道是想,用樊於期气嬴政吗?

一直以来,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,那就是:刺杀秦王嬴政的意义在哪?杀了嬴政之后,还会有其他人当秦王。

现在来看,原因很简单。因为太子丹除了国仇之外,很大程度,他还是为了报私怨。正因为如此,他才这么热衷于刺杀嬴政。

荆轲

后来,太子丹通过田光认识了荆轲。临走时,他对田光说:“先生不要泄露秘密啊。”

为了表明决心,田光干脆自尽。

而荆轲呢,他本不愿意上太子丹的贼船,他一直在说:“我水平不行,不能堪当大任。”

但无奈太子丹又是好酒好吃的款待,又是上价值,最后逼得荆轲只能接受,这个必死的任务。

而荆轲的计划,也很险,他需要燕督亢之地图,他也需要樊於期的人头。

于是,樊於期自尽。

看看,这一路走来,太子丹付出了多少人的姓名:田光,樊於期,还有即将赴死的荆轲与秦舞阳。

国仇包装下的私怨,真的有意义吗?

太子丹除了能获得一时的快感,又能左右什么?

他难道不知道吗?不是不知道,是不想知道,不去知道。

当然,我们不反对做没有意义的事,有些事必须要去做。但为什么要牺牲别人?更何况是私怨。

结局已经显而易见了。

于是,秦王大怒,“诏王翦军以伐燕,十月而拔蓟城。”燕王喜和太子丹等人,率精兵跑到了辽东。

太子丹也迎来失败的结局。有人给燕王喜,写了一封书信,说:“秦之所以要灭掉燕,就是因为太子丹啊。只要杀了,献给秦王,或许有一线生机。”

太子丹也意识到了危机,于是藏于衍水中,但燕王喜的人还是找到他,将他杀死。

不过,一切都太迟了。

燕国终于还是走向了最后的结局。

03 失败者的逻辑

我不反对复仇。

像伍子胥的复仇,我非但不反对,而且还支持。

因为,他的复仇脚踏实地,不虚妄;他的复仇,不是将某个不相干的人推向火坑,而是与帮他复仇的人一道,各取所需,相互成就。

这样的复仇不仅是成功的,而且没有害了帮他复仇的人。

失败者则不然。

他们的复仇是不实际的,因为即便复仇成功了,也没有什么。

他们为了报私仇,可以寻找到一个不相干的人,去牺牲掉,这更是自私。

我们也不反对,实习悬殊下的逆天反抗。

相反,这种不妥协,是悲壮的,更是值得赞扬的。

但要明确,这种不妥协,是因公的,而不是因私的。如果掺杂了私人情绪,那不免让人倒了胃口。

前者如唐朝的颜真卿,抱必死之决心,深入叛军之阵营,在反贼面前,绝不低头,为国家英勇就义。这种精神让人泪目。

而上面我们说的那些刺客幕后的主谋们,却掺杂着私心。

这时候,所谓的不妥协与反抗,就不那么纯粹了;更何况,为此,还搭上了无辜人的性命。

所以,总结一下,失败者的逻辑是什么呢?

他们,做没有意义的事。唯一的意义或许就是出气。

可是,只有孩子,才任性使气呢。

这也没什么。

关键,做没有意义的事也罢了,但因此却要牺牲掉不相干的人。

最不能忍受的是,他们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心!

那这种无意义的事,就真的很无意义了。

还有,他们不会根据外界的变化,改变自己。

当别人已经向前看了,他们还留在原地。

不仅如此,他还对向前看的人,充满怨恨。比如燕太子丹。

这就是失败者的逻辑。。


文:脑洞阐史观

版权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。

相关阅读